男友去南极科考三年,我另选他人后 他悔疯了
「不可能!我们三年前就是在这里送他走的,他是生物组的博士,之后就失联了。」
「不可能!我们三年前就是在这里送他走的,他是生物组的博士,之后就失联了。」
9月28日,“中山大学极地”号返航广州,圆满完成2025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本次考察由自然资源部批准、中山大学牵头组织,来自13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8位师生联合开展北冰洋气-冰-海环境立体综合观测试验以及冰站、大洋站位调查,有力提升了我国极地多手段立体协同观测
“中山大学极地”号已完成2025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近日返航广州。现场调查初步显示,冰下中小尺度海洋过程加剧了垂向物质与能量交换,与海冰减少共同促进中央区上层海洋生态系统发展,为深入理解北冰洋气-冰-海相互作用和环境变化机理提供重要科学支撑。
9月27日,顺利完成北冰洋各项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缓缓靠泊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标志着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圆满结束。我国于1999年依托“雪龙”号执行了首次大规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24年来,已陆续开展了13次北冰洋科
9月27日,顺利完成北冰洋各项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缓缓靠泊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标志着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圆满结束。我国于1999年依托“雪龙”号执行了首次大规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24年来,已陆续开展了13次北冰洋科
9月19日-20日,首个全国科普月特别节目《2025科普中国在行动》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CCTV-10播出。特别节目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通过科普名家访谈、科普情景短剧、科普场景探访等环节,重点宣传了一批具有时代特征、传播影响力和
9月19日-20日,首个全国科普月特别节目《2025科普中国在行动》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CCTV-10播出。特别节目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通过科普名家访谈、科普情景短剧、科普场景探访等环节,重点宣传了一批具有时代特征、传播影响力和
历经8年的技术攻关和创新迭代,七〇四所研发的“中大型船舶自主航行与远程控制系统”已在全球首艘2000吨级智能型无人系统科考母船“珠海云”号、全球首艘中型智能游艇“智艇1号”、国内首艘600吨级测试工作保障船“香洲云”号和82000吨远洋散货船“CS JINAN
数千年以来,这片区域高山峡谷的崎岖地形和高寒山地的恶劣气候把人类大规模农耕的脚步阻挡在成都平原,为这片区域保留下可观的原始森林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使这里成为众多珍稀濒危物种的自然庇护所,其中,就包括我们所熟知的大熊猫、扭角羚、川金丝猴等野生动物。
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日前,天津天狮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学工部以党建共建为引领,联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党建结对共建工作组及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村第一中学、杨村第十中学、杨村第十六小学,在蓟州区马伸桥镇举办 “浆果秘境・绿野寻踪
天山,亚洲腹地最为壮观的巨型山系,作为世界七大山系之一和全球干旱地区最大的山系,它不仅是中亚地理的核心骨架,更是自然地理多样性的杰出典范。
近日,在第十一届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期间,由凤凰·古脊椎所联合科学传播中心策划、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化石环游记》新书发布会在合肥市科技馆(蜀西湖馆区)举行,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的部分代表出席了本次新书发布会。
近日,2025阿尔金山综合科学考察暨新疆第三次科学考察数据库调查验证任务圆满收官。作为本次科考的官方指定用车,猛士M817以“五全”实力,在终年严寒,平均海拔达4000-5000米的极端环境中,成为科考团队攻坚克难的“移动保障站”,助力科考任务顺利完成,更充分
在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向全面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转变的关键阶段,临沂职业学院“红匠筑梦・青护黄河”实践团积极响应号召,入选“美丽中国・青春行动”2025年绿色长征科考实践活动国家专项,展现出青年学子在黄河生态保护领域的担当与风采。
“用国家的大事业磨砺青年人的真本领”,9月11日下午,在武汉市汉铁初级中学学术报告厅,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春霞教授引用的这句话,道出了整场宣讲的核心。面对300余名师生,周春霞以《秉承南极精神,接续砥砺奋斗》为题,用40余年武汉大学师生参加中国
日前,中国科学家宣布,我国正规划撞击一颗小行星,这个消息一出立即冲上热搜。实际上,世界各国很早就有类似计划,2022年已经有了成功案例。据央视新闻报道,中国科学家在2023年就已经发出了近地小行星防御空间处置方案的征集令,并选出了十颗备选小行星。多国科学家为什
近40年前从南极冰架断裂后,代号A23a的冰山长期位居世界“巨无霸”冰山榜首,它的旅途也一直受到全世界科学家的密切检测。然而,卫星图像显示这座冰山正迅速解体,研究人员预计它有可能在几周内变小到无法辨识。
2025年9月1日,一场名为《人类对南极的探索与挑战:从历史到未来》的科普报告开启了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教育集团高二年级学生的“开学第一课”。曾亲历南极科考39次队、在冰原上奋战68天的科研工作者、西北大学教授张玉柱老师,带着一手拍摄的南极影像、沉甸甸的科考故事
今年国庆,新东方将与孩子共启非凡旅程!穿越山河远阔,探秘名校名城,在行走的课堂中汲取无限能量。无论是在知名学府点燃学术梦想,还是触摸千年文化根脉感悟家国情怀,亦或深入自然秘境激发探索精神,都将成为孩子成长的注脚。
“地上文物看山西”,在古建学者眼中,山西是一片神奇的圣地,撑起了中国木构建筑的大半天空。据统计,中国元代以前的木构建筑,约有80%幸存于山西,而由长治、晋城两市构成的晋东南地区,又在古建之林中独领风骚,无论数量与密度,皆冠三晋。